只有開對“藥方”,才能拔掉“窮根”。原平市委老干部局扶貧工作隊解放思想,求變求新,帶著真心真情扶貧,譜寫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奮進之歌。
致力調(diào)查研究,摸清所有資源的底子
坐在老百姓的炕頭,漫步在鄉(xiāng)野的小路,在與大龍門村的一次次零距離接觸中,工作隊對大龍門村有了更多的認識。全村共有24戶45人,其中精準扶貧戶8戶19人,2015年人均純收入不足3000元。村里最大的實際是貧困,但卻有著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的資源。這里海拔高度從900多米到1800多米,動植物種類繁多,原始森林覆蓋率達82%,處于享有“華北落葉松的故鄉(xiāng)”和“云杉之家”美譽的管涔山林區(qū);這里有廣袤的土地,面積1.3萬畝,有13座山、12條溝;這里的山間有十多處泉眼匯聚在一起,形成一條銀帶似的溪流,穿村匯入觀上水庫;這里還連接樓板寨鄉(xiāng)已有的旅游景點,如屯瓦的劉少奇故居、朱德故居,滴水崖,玉皇峁和閻莊鎮(zhèn)的南莊頭田園綜合體,北大常村的高標準越野車賽道。
致力基礎建設,搭好吸引外資的架子
脫貧致富,基礎先行。局長劉海云,這位原平土生土長的漢子,憑借自己多年的打拼,積累了豐富的人脈資源。但好幾個公司的老總實地看了這個“路不通、電不通、信號不通”的“三不通”村后,都望而卻步。為引進外援,工作隊積極協(xié)調(diào)各方,多渠道籌資,拓寬7.5公里的主干道路,疏通5公里的河道;增加50千瓦變壓器1臺;維修和更換5公里的高低壓線路;開通無線通訊;修建10個蓄水池、5個沉淀池,鋪設2000米自來水管道,村民飲水安全得到了保障。有了這樣的基礎,才有了后面的故事。
致力文化引領,擦亮“大龍門”村的牌子
龍文化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典型代表。該村何以稱“大龍門”?工作隊進行了認真考察和研究。經(jīng)查縣志,知其原因有二:清朝一姓陳的人遷居于此,因村前有兩座石崖逶迤相對,形似龍門,取名為大龍門。另外,村里矗立著一棵高12米、合圍2.9米、1500多歲的油松,佑護全村,被當?shù)厝擞H切地稱為“龍松”。于是,擦亮“大龍門”這塊牌子,成了工作隊的第二個目標。2016年6月仿古大門建成。原平籍當代著名章草大家陳巨鎖先生參觀后,欣然為古村題字“千年古村大龍門”。酒好不怕巷子深。2017年,央視“星光大道”走進“大龍門”村。劉海云高興地說:“有了龍文化的元素,大龍門村這個招牌才會更有吸引力。”
致力創(chuàng)新機制,探索良性循環(huán)的路子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“產(chǎn)業(yè)扶貧是最直接、最有效的辦法”。工作隊深刻學習領會總書記這一論述,通過招商引資,引導龍門山種養(yǎng)有限公司與龍門山牡丹種植專業(yè)合作社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農(nóng)戶”的模式,“山上山下同治、地上地下同治、流域上下同治”,從農(nóng)林果牧漁五方面入手,力促生態(tài)財富轉(zhuǎn)變?yōu)榘l(fā)展要素。以每畝400元的租金流轉(zhuǎn)耕地、棄耕地200余畝,并以每畝400元聘用農(nóng)戶進行管護,種植9大系列126個品種的牡丹24萬株、芍藥40萬株、樹莓10萬株,綠化荒山荒坡1200余畝;引進8種杏樹,嫁接杏、桃、柿、花椒、梨、棗樹近1萬棵;養(yǎng)驢100頭、牛50頭、羊300只、雞400只、鴨和鵝各500余只;引進俄羅斯鱘等名貴魚10萬尾。從2016年起,村民僅打工的人均收入就達1.8萬元。2017年,8戶19人全部摘掉“貧困帽”。
致力擔當有為,干出優(yōu)秀隊員的樣子
一路走來,扶貧工作隊灑下了辛勤的汗水,收獲的是老百姓對他們的贊譽和各級領導對他們的認可。隨著“大龍門”產(chǎn)業(yè)的不斷壯大,游客也不斷增多。2018年,游客首次突破10萬人,村民們眉開眼笑,年底分到了由門票收入買來的白面和大米。人們在享受樂趣的同時,從心底贊嘆扶貧工作隊的“出手不凡”。最近,扶貧工作隊又描繪出更美的藍圖:爭取利用5年時間,建成“2個核心、7個板塊、38個景點”,帶動周邊8村的產(chǎn)業(yè)融合。
大道至簡,大美無言。放下架子、撲下身子,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和使命,做大龍門村百姓的貼心人,這便是原平市委老干部局扶貧工作隊員最美的樣子。 (賀晉鴻 王瑞華)
(責任編輯:梁艷)